来源:网络收集整理
在黑龙江近视矫正领域,哈尔滨华厦眼科医院业务副院长杨亮的名字总与“清晰”“信赖”紧密相连。从医20年,他累计完成5万余例屈光手术,单日更高手术量达150台,却始终将“每一台手术都是仅有”刻入职业信条。作为黑龙江省全飞秒、ICL等新型技术的开拓者,他用严谨与温度重新定义“视界重生”的可能。
2017年的黑龙江近视矫正市场,仍以创伤较大的准分子激光手术为主导。杨亮深知技术迭代的紧迫性——传统术后反应强烈,患者需承受数日疼痛。为此,他毅然赴北京拜师国内眼视光显要周跃华医师,将全飞秒技术引入黑龙江。
新技术的推广远非坦途。初期患者认可度低,手术量未达预期,但杨亮未曾动摇。2019年,“微笑龙江行”公益活动成为转机。他主动请缨担任主刀医师,为148名援鄂、援吉医护人员实施公益摘镜手术。
口罩压痕未消的护士、连续熬夜的医生,因近视困扰急救操作受阻,而杨亮用全飞秒技术为他们有效解决难题。术后,医护群体口口相传:“原来手术全程不痛,第二天就能返岗!”这场公益行动不仅赢得社会赞誉,更让全飞秒技术真正扎根黑土地。
此后四年,他连续斩获“全飞秒手术质量贡献奖”,并陆续引进Smart全激光、Foresight智能个性化手术、EVO·ICL眼内镜植入等方案,构建起覆盖不同眼部条件的矫正体系。在杨亮看来,设备是工具,人才是核心。他坚持亲自操作德国蔡司全飞秒激光设备,针对角膜厚度、职业需求等变量反复调试参数,将标准化流程转化为个性化艺术。
理发师小汤的苦恼曾被视为“职业绝境”。因双眼屈光参差严峻——左眼近视100度,右眼却高达1000度,他丧失立体视觉,连剪发层次都难以把控,一度想放弃谋生手艺。杨亮没有草率采用统一术式,而是创新设计“混合方案”:对低度数左眼实施全飞秒激光,保留角膜稳定性;对高度数右眼植入ICL晶体,规避角膜切削风险。术后一个月复查,小汤双眼视差归零,握紧剪刀的手不再颤抖:“您救了我的眼睛,更救了我的生活!”
这类实例印证着杨亮的理念:屈光手术不是流水线工程。面对教师、程序员、运动员等特殊职业者,他延伸出多维评估模型:程序员需保留50度近视延缓老花,射击运动员重视远视力精度,教师则要求中近距离阅读舒适度。这种精细化设计,让术后视觉质量从“看得见”跃升至“看得舒适、持久”。
“患者托付的不仅是视力,更是人生。”杨亮常对团队强调这句话。每天清晨7:30,他雷打不动出现在诊室,逐份研究当日病历。一名56岁会计师的病例引起他的警觉:患者隐瞒了糖尿病史,眼底存在轻微病变。杨亮立即暂停原定手术方案,联合眼底病组会诊,优先控制血糖并修复眼底。三个月后,会计师顺利接受ICL手术,感慨道:“您对风险的谨慎,比我对账目还严格!”
这份敬畏源于启蒙恩师周跃华的言传身教。在北京进修期间,杨亮目睹周医师为经济困难患者垫付费用、为务工人员调整夜间复诊时间。如今,他要求团队遵循“三亲自”原则:亲自沟通需求、亲自设计手术方案、亲自讲解术后防护。诊室里备有字体加大的护眼手册,方便老年人阅读;术后复查提醒细化至天气变化对用眼的影响——细节背后,是对“信任”二字的珍视。
2023年,杨亮多了一重新身份:中华医学组织眼科学术大会WetLab带教导师。在模拟手术台上,他演示如何通过微米级切口精细取出全飞秒透镜,台下学员屏息凝神。一位年轻医生操作失误致角膜瓣穿孔,杨亮立即接手修补,并分析道:“急躁源于对设备的不驯服。全飞秒不是比速度,而是比呼吸节奏的掌控。”三年间,他培养出3名能独立主刀的屈光医生,为黑龙江医疗薄弱地区输送技术火种。
在哈尔滨华厦眼科医院,他推动建立“阶梯式培养机制”:住院医师从病历分析学起,主治医师参与方案设计讨论,成熟医师可加入新型技术攻关组。团队开发的《个性化屈光手术评估手册》,将角膜生物力学、泪液分泌等冷门指标纳入决策模型,成为院内技术传承的重要载体。
从“技术拓荒”到“温度医疗”,杨亮的20年履历写满对光明的坚守。5万例手术背后,是凌晨灯下的方案推演,是公益行动中的职责担当,更是理发师重执剪刀时眼里的泪光。在哈尔滨华厦眼科医院,他用纯熟技艺与敬畏之心印证:清晰的视界,始于技术,成于信赖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